2019年4月24日,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于漪老师莅临浦东复旦附中分校讲学,为我校以及江西省樟树中学教师分享了她从教68年以来的教学经历以及人生感悟,尤其是她在基础教育教学上的宝贵经验和为之投入的真挚热情,让在场的每一位老师都深受感动。于老师说:“教育最关键的是要点亮生命的灯火,要持续不断地燃烧”,今天,她无疑也点亮了在场教师们心中的灯火。
1选择做教师就选择了高尚
于老师说,一来到浦东复旦附中分校,看到“博学而笃志,切问而近思”的校训就感到光荣而又亲切,因为这铸成了她生命的底色……
于漪老师首先对比了当今时代和她从事教师职业时的情况,坦言当下的教育面临着建国以来最大的挑战,如今我国多元价值观并存,学校教育理念和社会、家庭有一定的差距,大家初心都是为了学生,致力于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、优秀的公民,但具体落实实属不易。她认为,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至关重要,教育力量活的源泉来自于教师本身人格的力量,想要“塑造灵魂、塑造生命、塑造新人”,就要以人育人,以自身高尚的人格,去引领学生并激发其高尚的道德情操。
2教育聚焦的是精神世界,青年教师应培养“四有”特质
于老师通过引用苏格拉底、四书五经、陶行知、汤因比等古今中外的先贤们对于教育的思考,向大家阐述了教育是聚焦精神世界培养的道理。正如汤因比与池田大作曾经探讨出的结论:二十一世纪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功利层面,要教育学生发扬人的内心美德,探索宇宙生存奥秘,重视智力交流和彰显品德。
苏格拉底:“教育就是把黑暗洞穴里的囚徒给引渡出来,并让他的灵魂上升到一定的高度。”
《大学》:“大学之道,在明明德,在亲民,在止于至善。”
陶行知:“千教万教教人求真,千学万学学做真人。”
关于青年教师队伍建设,于漪老师也从自身教学经历出发,发自肺腑地给大家提出了四点建议:
首先,于老师结合我国2020年教师队伍建设的新时代要求——师德高尚,业务精湛,结构合理,充满活力,提出了当代我们青年教师应具备“四有”特质,即“有理想信念,有道德情操,有扎实学识,有仁爱之心”(2014年9月,习近平主席提出)。
其次,她谈到,教师要和学生一起成长,优秀教师需要不断成长。因为成长是一辈子的事情,教育不是结果,是永远展开生命的过程,永远面向未来,正如她自己,一辈子做教师,一辈子也在学做教师,“天天要学习,不然话都不会讲”。正如《道德经》中所言,“知人者智,自知者明,胜人者有力”,教育教学实力是关键,自胜者强。
在于漪老师看来,教育最关键的是要点亮生命灯火,要持续不断地燃烧。她以自身的求学经历举例,讲述了抗战时期音乐老师上的最后一节课如何刻骨铭心地启蒙了她“没有国就没有家”的爱国思想;讲述了在日军占领区的养马场里,夜深千盏灯下,老师们指导学生学习的细细叮咛如何点亮了她生命的灯火;讲述了她的世界教育史老师的豪言壮语——“中国要走向世界,在世界上要有发言权”——如何让她领悟到教师身上背着千斤重担,“一头挑着学生的现在,一头挑着国家的未来”。
于老师谈到,教师最难的是真正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,并在教育教学中付诸实施。她坦言自己刚做老师的时候,脑子里只有书,没有人,而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。当下我们要培养有中国心的现代文明人,要心中有别人,要追求仁而爱人。
3把握教学中的四对矛盾,做好学生灵魂深处的工作
1全面质量观和片面质量观的矛盾,要求我们培养的人才要全面发展。于老师强调,新时代要“五育并举”,德智体美劳要全面发展。要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,真正地做学校的主人,树立主人翁的态度。
2整体和局部的矛盾。于老师引用孔子“有教无类”的教育思想,指出基础教育是无选择权的,每个孩子都应该接受良好的教育,因为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,“差距是常态,相同是暂时的”,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有明显的进步和提高。她反对标准化教育方式,认为学生应有自由发挥自己才能的空间,而在今天,教育要从中国和学生的实际出发,尽力教会每一位学生,教在今天,想在明天。
3育分和育人的矛盾。于老师强调,考试是手段,不能错把手段当目标,要杜绝机械操练、“煮夹生饭”、“抢跑道”等行为,要按照基础教育规律办事,重视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逻辑,老师们不能被分数所困扰,要教出真本事。
4抽象与具体概念的矛盾。她认为,教师面向的是一个个独一无二、具体的人,教育要有针对性,因为有效性来源于针对性。正如新世纪课改的核心,要以人为本,回归本质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当落实三个维度:知识能力;过程方法;情感及态度、价值观。于老师提到,过程方法是我们的短板,要把过程和正确的结论结合起来,要培养学生不仅能够理解,还要通过刻意练习形成能力,进而达到独立思考学会去学新知识的境界。除此之外,教师不能培养旁观者,要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、科学求真的态度、乐观的生活态度,以及宽容和仁慈的态度。
讲座的最后,于老师还谈到了教学的功能,她认为,教学不止有实用功能,还有教育、发展和认识功能。课堂教学结构不应只是线性的,而应该是网络辐射性的,要把所有学生都放到同一个网络中,我们的教材不只是实用工具,我们的文化中还有着几千年的思想结晶。“教育是用生命在歌唱,唤醒学生生命的自觉”。
通过聆听于漪老师的讲座,教师们受到了极大的鼓舞,对于自身的教学事业有了更加坚定的信心,相信在无数优秀教师的奉献和辛勤培育下,脂膏会“不息地流向人间,培出慰藉的花儿,结成快乐的果子”!
摄影:钱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