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12月8日上午10时,我校关于《走班制教学下德育管理新策略研究》的区级课题在1-408会议室隆重召开。参与此次开题报告会的专家有上海市德育特级教师陈镇虎老师,杨浦区德育学科带头人、德研员宁道夫老师,我校课题组主要成员,以及学校部分班主任与导师。
开题报告会在一段“导师课”小视频中拉开序幕,然后由课题组负责人、我校副校长虞晓贞老师做了开题报告。虞校长从课题的研究背景、目标、内容、方法、进度以及预期成果等方面做了详细的介绍。此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探讨在走班制教学的背景下,针对学生培养问题,如何能够实现集体主义影响和个性化发展之间的对立统一;并能够根据我校的实践工作提出学校德育管理的新型策略,从而能够对全体教师的德育意识和能力的提升产生重大影响。
在虞晓贞副校长报告结束之后,陈镇虎老师、宁道夫老师与在场的部分教师代表做了互动,也提出了一些疑问。两位老师带着这些疑问,跟随虞校长去现场观摩我校的特色——“导师课”。
导师课是建立在我校导师制的基础上的,10-12名同学自主选择一位导师组合形成一个导师组,每周在固定的时间里,导师组开展导师课。导师课的内容会有阶段性的主题,而形式更可谓是丰富多彩。
陈、宁两位老师此次观摩的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导师课,主题是“团队建设”,导师可以自行设计课程形式,有的是团体游戏、有的是小组讨论、有的是导师组之间的竞赛等等。专家们在观摩的同时,还向不同的导师了解课程的具体内容与实施方法。
摄影:施杰
导师课观摩结束后,两位专家点评道:
从课题名称上来看,聚焦于“走班制教学下”,可以突出走班制的优势,包括导师组这样的德育走班制,这有利于学生的选择,有利于关注到学生个性;
从学生角度来说,导师组的组织形态很好,有助于学生充分的表现,能够体现学生主体的力量,展现自己;由于人数少,那在教学设计时,可以找到更适合,学生更喜闻乐见的教育方式;对于学生个性发展提供更好的空间,寻找志同道合的同学和老师;
从教师角度来说,可以提高教师的育德能力,参与组织的构建,从德育角度来设计活动,从而提高育德意识和能力;教师提供给所有学生参与性的活动,和班级授课有所不同,班级提供的是显性知识;导师组活动是综合性活动,符合学生年龄、知识等特点,是模块化的内容,有个性化的经验;
但是德育管理新策略的概念很宽泛,不只是导师制和导师课,还有其他教育和管理内涵,包括学生自主管理、学生初高中适应过程,师生关系构建(课程、课下、集体活动)等,这些在走班制下需要挖掘更多的内涵和特色;
此外,走班制教学下的导师课一定要有课程标准,落实到国家教育部的德育目标;要由上到下有整体建构,要有顶层设计,有上级文件的要求;作为课程,要有课程目标、内容、实施、管理与评价,可以参考教育部颁布《中小学德育指南》,贯彻实施;
一定要加强课题研究性,提高研究质量,要有思想引领和实践前景。